和方志、国史并称为中国三大历史文献的家谱,是真正的国之精粹,家之灵魂。家谱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,当时的家谱只有官修,平常人根本没有家谱,一直到唐末宋初时期,家谱才被官方允许百姓才可以修家谱,在这一时期,人民修谱的热情被拉高,出现了苏洵和欧阳修首次提倡规范修谱,创立家谱体例,制定了当时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,并被大众所采纳,逐渐成为后世的家谱典范,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到了清朝,家谱所涉及到的范围涵盖了家族、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,社会上开始出现谱志合一的修谱方法。较之以往,新修家谱的变化是不仅记载家族祖先名字、世系排列等内容,还有事迹、官职、家族源流、坟墓、人物传记、文艺、家规、凡例、字辈、仕宦记、年谱、余庆录等二十多项内容。更加注重家谱编修时的修辞和文采,此外,还规定了入谱人员的范围和限制。在清朝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。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,世系混乱的情况屡见不鲜,为祖先加官进爵、取名安讳、为祖先娶妻生子、为祖先添兄加弟,为祖先攀附者更是比比皆是,家谱的真实性无从谈起。而且同一时期,社会上出现专业修谱人员“梓修”、“谱匠”,专门为想修家谱的家庭造假,他们多是科举落榜之人,腹中有二三两墨水。人们只需提供简单的家庭成员名单,谱匠就能在短期内完成一部厚重的家谱,其中不仅有几十代的先祖传承关系,还有同姓氏名人事迹也在其中,并且家谱中的始祖都是来自各朝各代的名士。现存家谱大多来自于明清时期,而这段时期正好是假谱满天飞的时期。一部家谱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就是真实,真实不仅仅是内容真实,还有材料真实。对于家族历史部分,我们应该按照老谱的内容,如实记录在新谱上,并且注明出处。不能自作主张,修改家族起源和历史。但老谱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,所以我们在编修新家谱的时候,如果考证到不同于家族老谱的内容和资料,我们要在新谱上,添加上考证的内容,作为旁注。这是代表现代的观点。如果发现家族历史不正确,现代应该采用“文化认祖”和“血缘认祖”的方法。文化认祖,是把家族鼻祖、云祖或姓氏起源始祖等无资料佐证的真实性较弱的虚无族源信息,作为源流文化看待,谓之文化认祖。而对于比较可靠的近代族源信息,如始迁祖、始迁祖之后,有历史资料记载,有据可考,实事求是,谓之血缘认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