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界有句谚语说“一等风水观星斗,二等风水看水口,三等风水满山走”。此谚是说,最好的风水门派是观星望气的“天星催官风水”,此谚虽有偏颇,但把“观星望气”的《天星催官风水》推崇为一等风水,却是风水界千年来的共识。
其理有四:
1:周朝和秦朝以前的历史上,风水一开始是被少数上层贵族所拥有,汉唐时期皇帝设立司天监和筮官专司风水和卜筮事宜,《葬经》《撼龙经》等风水秘术被皇室内部专用,不许一般百姓研习。又加上当时原始落后的传媒、印刷、通讯、交通等历史条件制约,使风水术的学习研究和传播交流受到极大限制和阻碍。无数先贤求学无门,于是就呕心研悟,从多个方面对风水术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造,形成了灿烂多彩的风水文化。精于六爻八卦者创制了“八宅”“龙门八局”和“摇鞭断宅”风水;精于梅花易数者创制了“八卦像数”“呼形喝像”“外应通玄”风水;精于奇门六壬紫微者创制了“奇门”“三元”“玄空”和“九星”风水;精于阴阳五行理数者创制了“金锁玉关”和“洪范砂水”风水;精于四柱命理者创制了“三合长生”“地理五诀”和“命理五行”风水;更有集大成者创立了辅星翻卦和易卦风水。历史上风水曾出现过上百种门派,虽然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,却也聚讼纷纷、争议不绝,很多门派已大浪淘沙、被历史淘汰。流传下来的十几种主流风水虽各有精华长处,但也只是以管窥豹、盲人摸象式的风水,仅反映了风水学的一个部分或一个侧面,瑕多瑜少、或真或伪、亦偏亦正、良莠不齐、错误和糟粕太多,根本不具备完整理论体系且符合“葬乘生气”宗旨,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风水地理。宋代是历史上中国科学文化和技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之一,人们对天文、历法、气象、地理和自然科学的认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,为风水学理论的创新飞跃和发展提高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历史条件。先圣赖文俊(号布衣子)本是宋朝国师和杨公风水嫡传后人,他精熟各派风水并在实践中发现许多错误缺陷和不足。于是抱定“为天地立心、为生民立命、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之宏愿,辞官弃职,遍游名山大川,夜观天星、日验宅茔,在继承唐代以前全部风水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,汲取了形势龙法、河洛数理、天文星宿、九星八卦、三元三合、奇门易卦等各派风水精华,将日月五星、四大星垣、北斗九星、廿八星宿等整个星空体系融入龙穴砂水中,创立了全新的赖公罗盘、星斗五行和“天星催官风水”,成就不世之神术。该风水一经问世便造福救贫应验如神、改命换运灵验无比,被风水界推崇为“一等风水”和“风水铁板神数”,至今仍无出其右者。正可谓“观星望斗辨真龙,正法正窍穿透功;敢教山川听我令,造福救贫济苍生”。
2:是从风水发展的传承脉络论证,中华风水虽起源萌芽于殷商甚至更早的黄帝时期,但雏形在周秦,成熟在汉唐,唐代及以前的标志性著作是《葬经》《玉尺经》《天玉经》《青囊奥语》等。代表性人物是黄石公、张良、郭璞、杨筠松(号救贫),其中集大成者是杨救贫,后世尊称杨公救贫风水。至宋代,对中国风水发展贡献最大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赖布衣,他在继承杨公风水并汲取各派精华基础上创立了“天星催官”派风水、星斗五行(即赖公五行)、辅星水法、穿透龙法、珠宝穴和罗盘中最具实用价值的“人盘”,代表作是《清乌序》和《催官经》(俗称《催官篇》),将中国风水创新发展和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。明朝国师刘基(字伯温)传承了赖公“天星催官”风水,并对《催官经》和《天星穿透龙法》进行了详细考订注释。至清代,“天星催官风水”的正宗传人是备受朝野推崇、最负盛名的风水大师张九仪(字风藻),他结合实践应用又在刘伯温注释的《催官经》基础上进行了补注,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是《催官经补注》《道德地理奇书——穿山透地真传》和《地理四弹子》(地理四弹子被收藏在术藏中)。可见“天星催官风水”传承脉络十分清晰。另一方面,因《催官经》古奥难懂、分《经》与《诀》两部分,非正宗传承和明师点拨,常人绝难悟懂,只得《经》不得《诀》者,更是如看天书,由此也使其传承无杂驳。